零.
估计今天会写很长时间,看来又不能很早睡觉了
那就先从歌单这开始吧。
壹.
最开始听俄语歌是从歌单的第一首开始的。如您所见,第一首歌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俄语而是德语,事实上是东德某合唱团对苏联作曲家巴赫慕托娃的歌唱动荡的青春一曲的翻唱,两遍德语一遍俄语。第一次听到依稀记得是高三放学后的一个晚上,坐在家长接我回去的车里,网抑云的推送里就有这首。感觉略清冷,开始还以为是基督教唱诗班的某某作品,打开后看了下歌词,以为还不错,于是开始搜集其他版本,大概从这时候开始听一些俄语歌曲吧。
在疫情暂缓,四月份开学的时候,开始听更红一些的曲目,例如红军最强大或是华沙曲之类,只是觉得很有力量感。
听非华语歌的很大原因就是“听不懂”。在听以汉语为歌词语言的歌时,我很难做到不去挑剔歌词的写作水平,目前觉得较好的倒只有朴树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贰.
最近在看《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第二季的雪乃绘画不如第一季,主要是对眼睛,没了精气神)
我自以为对番剧还是很挑的,会很在意作画/配乐/剧本,尤其是剧本的写作水平。在这一方面,Re:0的第一集就有为了递刀子而递刀子的嫌疑了,男主角莫名其妙的表现和由此带来的后果让我也莫名其妙,按现在的话语说,”差不多得了”。并不是说我不能接受番剧(以及电影、小说等等文学形式)的”刀”的部分,而是对剧情设计不合理的不接受。在Fate/Zero第二季19季结尾处,通过”刀”情节,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卫宫士郎切嗣1形象。卫宫切嗣是如何变成如基金会干员一般冷酷而坚毅的,在这里表现地淋漓尽致。此时BGM滿天恰当好处地淡入插入,这一段是我心目中番剧做的最好的部分。2
叁.
借这个番剧的男主说说我高中时候的一些事。嘛…容我先看看之前都写了些什么,重复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好了,再写一遍也无裨益
之前貌似并没有写过。
番剧男主(比企谷八幡)的想法3和做法我深有感触,与高中时期的本人80%符合(第一季)。
从某种程度上讲,初中是比高中轻松不少的。我在八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都还不错,属于能轻松进锦州中学的水平,自然学业方面没有什么压力。出于某些不知道的原因,(或许是一个初中生能这么敢说话、”有想法”吧),当时的班主任高健娇(?)老师和张忠宝校长对我印象很不错。插一句似乎没用的事,曾经参加过万仕教育的数学班,课上课下总会有“为什么要不从心地不由自主跟着笑”的想法。
中考的成绩出乎意料地好,上高中前的暑假曾和家里讨论是否要去新加坡留学,最后家里害怕在外边受到诱惑(大麻之类的),于是我来到了锦州中学的提高班,遇到了另一批同学。
开学的前两个月我是“热情开朗”的,例如语文课/英语课需要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我总是身先士卒,兴高采烈”4,并因此当了张静老师的语文课代表——后来的三年表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那时以为能像高中一样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其实,这是潜意识里我的想法,明白这时的行为是为了获得关注已经是高中毕业之后的事了。下同。),于是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毕竟是选拔出来的班级,高人们还是有很多。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讲立体几何体积的时候老黑出了张小卷,宗盛说“可以用微积分的思想解决”,老黑给了他正面评价。此后不久的自习课上,我还写了个“关于老黑偏袒宗盛”之类的意向调查给座位附近的几个人——结果当然是没人搭理我喽。渐渐地,我失去了信心,不甘心地开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开学初的“强烈的表现欲”5让我在同学中也获得了一些人气,但到期中考试之后,大家也差不多互相熟悉,一些小团体也就形成了——我显然不属于任何一个。6…种种原因,一落千丈和“孤独”的感受一直伴随着我高中的第一年,直到…
简短说。这里,她的名字直接用A代替了,倒不是什么“心痛”之类无聊原因,只是通篇写全名/姓名缩写看着别扭,两字简称看着更别扭。7
按在初中时候的惨痛经历8,“中央空调”式的女生是千万要避开的,无论如何要坚信她对谁都这样这一事实。显然,如果我完全遵守了这条教训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嘛…感谢A闺蜜的攻略,让我知晓了双向暗恋的事实,不然按止损原则我早该逃之夭夭了。然后就是普普通通的情节,最后因为换了座位以及老黑的干涉就没有了下文。还是有下文的,大概一年之后又想死灰复燃,自然是以碰壁了事(笑)。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这不是噩梦而是事实;或是比之前预想的最坏情况还要差的情形正在眼前…从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我的学习成绩渐渐滑落,刚开始是~30,后来是~40,有时甚至会更差…发成绩的时候不再期待,而是一种煎熬。第二年的十月份报了中科大的创新班计划,直到二年级下学期快到期末之时我才开始准备二年级的高考。这一次高考的成绩我已经记不清了,约莫是大连理工的水平;随后又在六月去沈阳考了中科大的额外笔试,在数学上连续丢掉极为智障的错误。于是铩羽而归,“准备复读”。二年级期末的状态就和大学一年级期末的状态一样,我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但是完全看不进去书,宁可在游戏前被人暴虐也不想去学习——我甚至不知道现在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当时想,“如果再不学习真的就要完蛋了,第一次高考只是次实验”…从此我们有了”USTC Dilemma”用以形容这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困境:我知道不去努力的后果,但仍会不努力得过且过。
从结果上看,这次高考揭露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影响在高三一年,甚至延续到了现在(?)。记得三年级的10月份曾和家长哭诉“在不学习真的要完蛋了”,然后是第二年,然后是疫情在家学习…高三的状态属于“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因为我在一二年级并没有如何努力就能这样。但是到了需要努力的时候,反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沈佳琦当时用的是刷题方案,切实有效(?);qcy一直是老样子;gmy也没什么变化——至少我没看到。或许我从来没有掌握过高中正确的分数向的学习办法,或许我知道了大学的这些课该如何学习,好吧,已经是期末了。
言归正传。熟悉的几个朋友在七月份也都没考好。qcy至少是浙大级别的;gmy也许和我差不多,正常发挥能上一个北航;翠翠的劲头也不差,按模拟考看怎么也是同济…结果是最好的也不过去了北理——好吧,我忘了gmy在国科大的事。
最后成绩发了下来,内心是崩溃的。也许我早在高考前就已经接受了高考失利的事实,也许…就像刚才提到的,这比预想的最坏情形还要差,噩梦一样的事实就在眼前,魔幻而冷酷的生活耶!种种心理斗争,否决掉了复读一年的提案之后,我来到了天津大学,专业也不甚理想。去年九月开学初参加了求是学部的选拔考试,成功转专业到求是学部。
于是我坐在电脑前,写下了这篇博客,记起那些过去的事。
肆.
#为什么要写下这些东西?
#盖棺定论
(可切换到歌单第9/10首)
写下这些或许是想明白了高中时纠结的一些事。只有放下无用的负担才能轻装上阵,长途突袭。
高中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在通过日常小事确定一些事情的处理办法、看待事物的办法,即意识到了新的价值观正在建立。旧有的“好孩子”的价值观与现实冲突,也许这个时期最需要一些长辈的指引,告知“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很不幸,家里并没有这样的长辈,父母的工作环境与成长经历与我的困惑大部分不相关,而没有一定的亲密关系我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询问。在这个时候,伟光正的思想约束逐渐消散,基于生活经历的经验性总结渐渐形成——大部分判断体系仍是有待建立的。而在现在,我可以感知到一部分判断体系已经建立并深深植入潜意识之下——或者说,从潜意识中生长出来的价值观渐渐体现并发挥作用。这些,既来自于高中三年的苦涩经历,也来自上大学以来的不断经历与反思。
最开始是渴望与人交流、分享,后来是碰壁反思,最终是现在的状态。这三年我交了许多学费,学到了不要像倒豆子一样把心底的那些想法都倒出来,学到了如果收不到友情/爱情就不要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学到了不要过度在意别人想法…
所以,博客里的东西在一年级是要拿给一些人看的(果真如此?);在二年级是希望找到人来看的(也许我真的记不清当时什么状态了);而在现在,只是一些过去的事罢了。
这些事情对我的影响是促进成长的——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毛主席或许可以说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成长的老师,但这代价未免惨烈了些。
也许会继续更新,也许就到这里罢
此致。
И снег, и ветер, И звёзд ночной полёт… Меня мое сердце В тревожную даль зовёт. 看,风雪茫茫,流星在夜空飞翔 我的心儿向我呼唤,去那动荡的远方
- 士郎个锤子,感谢qcy指正
- 第一次觉得通篇套话的高考语文阅读答案里”有血有肉”还是很有道理的
- 换言之,脚本作者的想法。
特地查了一下剧本与脚本的区别,引自知乎。
剧本是文字, 编剧写的;
脚本是画面, 导演画的.
剧本靠文字叙述的方式表达创作意图, 所有人物关系, 性格特征, 心理状态, 话语情感, 情节发展, 线索脉络, 环境情形等等均在字里行间得以表述. 需要阅读者靠想象力在头脑中自行组织画面.
脚本靠绘画插图的方式表达镜头语言, 涉及取景, 构图, 角度, 布景, 色彩, 光线等等, 是导演研习剧本之后确定拍摄手法与技巧, 做出的”二次元”展现. 摄像则基本依靠脚本画面摆设机位进行摄像. 脚本往往服务于分镜头, 以确保每个分镜长镜衔接起来不突兀并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所以这里应该用”剧本”一词。 - 太讽刺了
- 这么说讽刺地有些过分
- 看番的时候总会批评地说日本高中这种成小帮派、欺压/pua一些同学的手段,现在想想,中国也差点不多。不过哪里又不是这样呢?
- 就像不会把gmy简称明雨一样,怪死了
- “这种经历,一次就够了” ——比企谷八幡,我也是这样想的
要不dc写个blog评价cy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