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脑子想法,打开文章页之后没兴趣写可是件难受的事。
有一段时间没写点什么了。这几天受到数分高代等等的连环轰炸,这个一年级下学期可真不容易
今(周一)早按惯例有节数分,因为昨晚睡觉过晚突然想翘掉不去,睡到自然醒再起来恰饭学习;签完到再起来被舍友告知数分课上随机点名回答问题,于是只好在第二课时赶过去蒙混过关(此处应该插入Violet),总之是段难受的体验。对于数分课,我只是在第一学期的前3/4课上没有分神玩手机,一上的剩余课程和一下到现在,没有一节完整的课是全身贯注的。确实,“是否要上课认真听讲”这种事情需要认真考量。功利地讲,大部分大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现在对于数学分析(以及高等代数)的学习并非出于喜欢与兴趣,而是高中阶段延续过来的习惯,或者说,“6学分与4学分”课程的威慑。
在这里可以跑个题说说高中-大学阶段以对《微积分学教程》的态度变化说说,先挖个坑
言归正传,为了学分的学习的形式是不重要的。假定我在1.5h内自学的效率高于听1.5h的天书,那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翘课而非去听天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效率的测定也应从长远角度考量——即对教师授课方式的不适应带来的低效率不一定是以后都会这样的低效。当然,习得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系化程度、能否长期坚持等因素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话说到这里,我们的分析就该往两个方向走:其一为对郭飞老师课程的评价,其二则是我个人的学习
可以感觉到郭飞是一个很用心的老师,从备课情况、与学生沟通、讲课热情等等方面。然而一个老师的授课是否适合学者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关于上句,可以引出对高代孙笑川涛授课的一些感想>。郭飞老师的课是细碎的,每一个细节都很详尽的;但我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出现只知道跟着记而不了解证明的内容、思路,甚至不知道在证明什么事情。1那tm听个锤子。而为了理解大致的讲课思路,这里就引出了预习——例如提前知晓今天要讲解级数概念、正项级数、几个判别法,其中涉及了某某定理,这些定理/引理可以应用在/进一步证明某某结论上。2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提前预习之后反而会觉得老师磨磨唧唧啥都没讲,不如我低头玩会手机来得实在——到头来还是浪费了一个半小时,而且预习的内容并未完全理解掌握。
<早睡还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现在2330是该睡觉还是码字是个问题>
而我好像已经失去了(对不感兴趣内容)的自主学习能力。远比不上初三时候达到的程度,现在在图书馆我是坐不住板凳的,是容易感到疲倦的,是低效率的。而且具体到细枝末节上,看书要做怎样的笔记、做到什么程度的理解、关注知识脉络还是具体内容这类问题还没有足够认识——突然意识到,实际上我(或许)没有过什么完全自主学习的经验:高中主要靠老师上课讲解,而且高中的知识量与现在相比不过九牛一毛,难度(抽象/直观程度)远不如现如今所讲。3(参考脚注)。(同样地,尽管过了一个学期,也完全有可能是我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如果假设正确,接下来要做的事既是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5
突然有了些许动力继续啃数学分析的教材,突然有了大致前进的方向,数分课上无论是听讲还是自行看教材,不至于玩一节课6的手机而虚度时光。这感觉还不错
祝明天好运
晚安。
- 关于笔记,我个人的“记笔记”更倾向于一种随堂记忆的方式而非保存上课记录以供复习的方式
- 前段时间郭飞和孙笑涛都推荐看一个类似于开学第一课的视频(显然我没看),郭飞总结说,大学的课程容量远远高于高中,似乎还很有道理。因而,大学阶段的预习是非常必要的。
- 在写blog的时候能明晰所遇到的问题也算是收获之一。当然,我也在怀疑这些是否是我想的这样——而我又是凭什么依据作下的这些结论/为什么能够不相信这些判断呢?这些感觉真的准确/不准确吗?这还是头一次想到这些,或许快要捅破窗户纸,或许也只是我的错觉。这个问题的详细表述就是,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一些想法吗?为什么?(这不废话) 也许可另写一篇blog细说
- 多学习,自然就有经验了
- 突然有了前进的方向呢。也许这就是写blog自然而然带来的收获喽
- 甚至是一上午
dc的脚注着实很不舒服